此文系根据本人在1973—1983年的10年里,师从李松如(1888—1988年)与李钟奇(生于1900年,健在)先生学文习武所做的笔记,及参考本人30余年所收藏的数千册旧时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人士遗留、承传下来的手抄原件孤本、编辑出版教材,历时7年之久完成的纪实专稿。该稿着重记录折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武术挖掘整理及各类专业期刊、新闻报道中未披露的史料。
昔日的南京中央国术馆——如今已被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改变得荡然无存,但是我们相信,由“央馆”保存、整理下来的绝大多数武艺精华演练科目与相关抄本、图册资料,定会被有心人及继承者们悉心保存、潜心研习。
一、央馆首期教授班揭秘
南京中央国术馆全称为“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研修)馆”,简称“央馆”。由西北军退役将领张之江(1881—1965年)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林森等人的支持下,于1926年6月下旬在国民政府首府(南京)西华门头条巷6号(一说韩家巷)开始筹建,民国17年底宣告成立。“央馆”成立之初,由馆长张之江在著名爱国将领、名誉馆长冯玉祥将军的大力支持下,着手选拔馆内武艺教习(后改为武艺教官)。先以国民政府的名义通电各省府主席,督其在省内选推高手并执省主席之手谕抵首都集中。于是,各省均先后用自报自荐与公推公选的方式挑选出数十名行家里手并经过考核后,再保送至“央馆”供职。就这样,来自国内32个省、特别市(青岛)的57名年龄不等且差距甚大(小则15周岁,大有70之余)的名师暗教集聚南京——但由此也萌生中国武艺圈内自古以来形成的“互不服气”的旧习在“央馆”发芽。为息事宁人,张之江馆长在李景林副馆长的建议下,将来人组成一个团体并美其名曰“央馆教授(训练)班”——此班无门无派且无教员,不设班长,由张之江负责协调,李景林做联络人。其间,张之江也曾请来江西刘云龙、广西严度万二位圈内高手拟任“教授班”正、副班长。但由于此意一经脱口并让众人知晓后,刘、严二人几乎天天受到他人的叫阵、挑战,导致其食无宁日、卧难安定,实属心烦至极。无奈之下,“教授班”不设班长与副班长。但该班的57名人员之间竟然也能够友好相处,极少发生矛盾与打斗事件。同时,也可以认定,在清末民初,“央馆”的“首期教授班”里的57名成员,均为当时国内的名师暗教,他们代表了当时“圈内”各个门派对其所具备的武艺精华的展露;也为如今我们研究并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武艺精华奠定了依据(如今,我们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古籍部或特藏部里见到的相关图书及杂志,均系当年“央馆”“教授班”通用教材中涉及、引用、编辑或淘汰的资料。当然,“教授班” 内其他一些至关重要的教材——即手抄孤本,则在图书馆里难觅皮毛,为“教授班”的个别有心人与权威人士慧眼识珠而保存)。
另值得一提的是,“央馆教授班”虽然在当时名头叫得极响(国民政府的政要们纷纷邀请其成员或做自己的侍卫、秘书,或做所辖军、政部门的武艺教官或秘书室、机要室官员),但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其57名成员虽然在一个月内从各省、市集结于南京——但却在半年之后纷纷散去——最终仅留下不足10人。也就是说,有近50名“教授班”成员离开“央馆”而各奔前程,他们之中,有20人左右,诸如张金江(受聘首都宪法兵司令部上校侦缉处长)等被国民政府的各个重要军、政部门挖走;约20人,诸如李书海(被中国共产党江苏省暨南京市委发展成为地下交通站联络员)等则成了我党的外围力量;还有10多人不辞而别难寻其踪;而留下来成为“央馆”教习的仅剩童仁富(1868-1946年)、张本源(1899—1971年)等6人。
虽然“教授班”来去匆匆—-但其对中国近代武术所起的作用与整理出的许多珍贵史料,将给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继承留下一笔无价之宝。让我们记住这些已经故去的前辈的大名。
刘云龙(1885-1975年),男,江西省永新县西乡洋口村人,师承湖南南岳衡山铁佛寺主持王超英,擅长字门拳,铁砂毒掌及五佰钱点穴术。
严度万(1887—1975年),男,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南门外人。师承家传武技,擅长软、硬气功及空手人刃术、圈步撞法。
童仁富(1868-194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童家营人。师承清代光绪初年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擅长死五毒与五凤齐鸣十八连环母架。
肖锦章(1889-1969年),男,浙江四明人。师承不详,擅长虎啸金钟罩与浑元五行手,曾任国民政府总统卫队武艺教官。
五任福(1870-1959年),男,江苏省淮阴市人。师承李德贵大将军,擅长死五毒与板功八大线架。
徐立春(1885-1959年),男,江苏省南京市东花洞人。师承清代光绪元年山西太原府武艺总教习李德源,擅长五毒垒塔四重合形大法及八仙剑。
佟忠义(1879-1963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擅长大六合门与蒙族摔跤。
章麒麟(1890~1980年),男,山东省菏泽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潭腿、流星双锤,15岁起便随父其闯荡江湖。
韩庆堂(1901—1979年),男,山东省即墨县人。师承家传,擅长梅花长拳、铁砂掌、六路短打及伤科诊疗。
韩会清(1886-欠详),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八极门名家张景星等,擅长青龙偃月刀等。
张本源(1899.-.1970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六路短打、四路查拳等。
张金江(1892-1967年),男,江苏省句容县人。师承童仁富,擅长死五毒及武当六路交手等。
李元智(1903-1972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陈玉山、傅万祥等,擅长燕青门,大六合门,八极拳、梅花单刀等。 ,
高振东(1879-1960年),男,河北省雄县人。师承程子和、马玉堂,擅长铁砂掌、形意拳等。
郭长生(1876-1967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及刘玉春,擅长白猿通臂拳、劈挂掌及苗刀等。
张英振(1876-1977年),男,山东省冠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查拳等。
朱国福(1897-1968年),男,河北省定兴县人。师承张长发、李存义、张占魁等,擅长形意拳、武当昆吾剑及铁砂掌等。
傅振嵩(1881-1953年),男,河南泌阳县人。师承陈延喜、贾凤鸣等,擅长陈式太极拳、八卦掌等。
李书海(1899-198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李家岗人。师承李松如、于振声等,擅长五毒垒塔四重绝、大小梨花枪、武当六路交手法等。
赵连和(1900-1973年),男,河北省景县人。师承不详,擅长十二路潭腿、地煞剑等。
马承智(1888-1977年),男,安徽省霍邱县人。师承黄树生、王兴隆等,擅长北少林拳、八极拳及中国式摔跤等。
马金镖(1881—1973年),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白子敬、杨鸿修、沙正清等,擅长洪拳、查拳及铁砂拳等。
马英图(1897″1956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及张拱辰等,擅长通臂拳、劈挂拳、八极拳等。
米连科(约1895″1971年),男,陕西省渭南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红砂手及燕青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张洪之(1881-1969年),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师承家传,擅长软、硬气功及易经等。
徐宝林(1901~1977年),男,山东省青岛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查拳、三义刀等。
孙琨(1900.-.?),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师承不详,擅燕青拳及擒扑散手等。
胡炯(1900″1979年),男,湖南省平江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猛虎下山拳、三义刀及伤科诊疗术等。
韩儒瑛,男,其他不详。
陆林(1890″197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人。师承李德贵、李书文、李凤岗、金佳福等,擅长 六合拳、八極拳、五毒垒塔、十八罗汉功及雁尾单刀、南派少林八法门洪拳六路等。
阚莺莺(约1909-1989年),女,浙江省杭州市人。师承不详,擅长轻身腾跃术、五毒垒塔、鸳鸯响金镖等。
王子庆(1899–1980年),男,河北省柏乡人。师承不详,擅长五毒垒塔及北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罗玉(1903—1979年),男,江苏省南京市罗家涯人。师承不详,擅长五毒垒塔、武当君子剑等。
关福全(1899″1982年),男,山东冠县人。师承不详,擅长五形混发绝手、风波扫秦掸尘、武当太极十三式等。
顾某某(生卒名字等欠详)男,时年近50岁。师承不详,擅长黑砂手等。
郑金娜(1903-不详),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师承不详,擅长柔术与棉花缩骨术及雁尾单刀等。
张衡庆(1868″1950年),男,山东省枣庄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与地趟拳、地术犬法等。
李运智(1889—1978年),男,籍贯不详。师承家传,擅长猴拳、白猿刀等。
王子章(1901—1977年),山东省即墨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五路查拳等。
齐良友(1887″1969年),男,河北省完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北少林拳。
陈子荣,男,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师承不详,擅长陈式太极拳、极剑、太极推手。
杨松山(1906″1985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王维翰、王丹忱、马蔚翰等,擅长查拳、华拳、洪拳、形意拳等。
杨兆清(1883-1936年),男,河北省永年县人。师承家传,擅长杨式太极拳与太极打手等。
刘崇峻(生卒年不详),男,四川省广汉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铁砂掌及龙拳等。
郭锡三(约1897—1978年)o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不详,擅燕青拳、长青萍剑等。
华风亭(约1899-1979年),男,山东省冠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鹰爪力与中国式摔跤。
陈子隆(约1889″1948年),男,籍贯不详。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十二路潭腿、八极拳等。
田兆麟(约1901—1985年),男,河北省完县人。师承家传及李存义等,擅长铁砂掌、形意拳等。
龚润田(约1887-1970年),男,河北省辛集县人。师承家传及吴会清、吴鉴泉等,擅长铁砂掌、八极拳、吴式太极拳等。
刘鸿庆(约1897-1979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清代太原府李德源总教习,擅长五毒垒塔及雁尾单刀、哪吒闹海乾坤圈、武当君子剑等。
杨法武(约1899—1980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不详,擅长硬形气功、中国式摔跤等。
李滋茂(约1899-1984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与李德源等,擅长五毒垒塔、形意拳、八卦掌、梅花双刀等。
张瑞堂(约1898″1979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查拳等。
马庆云(约1901—1985年),男,河北省保定市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中国式摔跤等。
李椿年(1894—1976年),男,河北省某县人。师承陈殿福、傅海田、杨澄甫等,擅长北少林拳、杨式太极拳等。
李玉山(又名李琳春1881—1957年),男,河北沧州市人。师承家传,擅长燕青拳、青萍剑、太师鞭等。
史布清(1899~1958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于振声等,擅长铁砂掌、查拳及伤科诊疗等。
曹砚海(1899-1938年),男。师承不详,擅长武当太乙拳、六合拳、燕青拳等。
附注:上述名单中多出的一个为年近五旬且擅长黑砂手的“顾某某”(只有其姓氏而不知其名字)——系虽经省府推荐但迟来报到,即在央馆“首期教授班”成立并运作半年后,相关人员开始陆续离开之时方才补录的(当时“教授班”人员名录中无此人。另昔日央馆顾问与“教授班”成员中有多人回忆往事时也证明 “顾某某迟到未作注录”“张馆长之江同志未给其颁发证书”等等)。笔者现予补人,以示对历史负责且不愿误漏任何一位对武术做出贡献的有功之臣。
附:背景资料
南京中央国术馆,报批前名为“南京国术研究馆”,全称“国立南京中央国术研究馆”(曾用名中“研究”二字曾一度改作“研修”)。发起人为国民政府要员李济琛等26人,具体策划人为原西北军将领张之江o 1928年3月15日,由国民政府“第174号令”批准备案并由国府财政部每月补助5000元。“央馆”先前曾欲征用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府第,即下浮桥附近清代房屋数十间,未果,逐改至南京西华门头条巷设立馆址。“央馆”首任理事长为李烈钧,继为戴季陶等。名誉馆长为冯玉祥。馆长为张之江。副馆长先后由李景林、钮永建、张树声、陈泮岭担任。首任教务处长为肖忠国,后由刘崇峻、朱国福担任;副处长(后任命)郭锡三、杨松山。编审处长唐豪,后由姜容樵接任;副处长为黄柏年;编审员金一明(后升为副处长);总务处长李滋茂。
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首先开展的一个重要工作(放在首位),就是委托当时各个门派及拳种的代表人物撰写其所擅长的武艺精华和救伤诊疗这两大类技艺文稿,以供日后各期,即央馆第二期开始的集训班、学员班等不同班次的人员作为教材而进行学练。于是,包括“晚清五李”(即金陵武学魁首李德贵、双刀李凤岗、镖不喊沧李冠铭、单刀李存义、神枪李书文)在内的一大批中国近现代武艺大家们的奇功绝技,被引进了中央国术馆。最后,经张之江、李景林等人邀请冯玉祥、于右任等一批军政要人反复研讨,最终确定12个拳械套路、3个对截套路、两类功法、两项特绝技术、5套救伤诊疗(国医、国药)教材作为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
班的第一批必修科目(至于第二、第三批讲义,则同时着手编录供审);与此同时,由央馆自筹经费并力争在半年之内将相关教材正式出版成书,以利日后各期学员均有教科书本可循。
以上所述22种教材,分别为:
拳械套路:十二路潭腿、少林龙虎斗、四路查拳、武当太行拳、美人换影、木兰从军、太祖长拳、石头拳、武当君子剑、达摩剑、龙形剑、春秋大刀。
对截套路:五花炮对截、圈步撞法、太极打手。
功法:板功八大母架、五风齐鸣二重内丹十二大母架。
特绝技:铁砂手、五毒垒塔。
救伤诊疗:《武备神方》《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幼科便览》《明代御批服饵便方》《救急经验良方》。
据有关史料记载,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的22种教材分别出自于下列门派(地域、人员):
十二路潭腿——由当时的央馆顾问、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专职体育教授于振声提供,源出山东龙潭寺(古名“龙虎观”)。
少林龙虎斗——由当时的圈内大家崔振东提供,源出河南嵩山少林寺。
四路查拳——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张本源提供,源出山东任城与冠州两地。
武当太行拳——由当时的“圈内”大家朱霞天提供,源出山东潍坊等地并由齐鲁名镖师刘震南传至苏、浙、沪一带。
美人换影——由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当时知名的“七大女国术家”之一的青岛特别市郑金娜提供,源出广东中山县尹氏姐妹即江湖上号称“黑白双煞”的“革命女侠”、孙中山大总统的女保镖尹锐志、尹维俊姐妹。
木兰从军——由清末江苏昆山著名女技击家毕著提供,源出清代“江南侠女”黄春嬿。
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征集并拟编为讲义的拳术原本——《木兰从军》(美人换影)图书资料
太祖长拳——由当时央馆编审处科员金一明、圈内大家郭粹亚提供,源出宋太祖赵匡胤。
石头拳——由当时的央馆编审处成员若干人会同旨期教授班有关人士根据清代圈内大家唐殿卿所传“上下石头矮拳”整理而成,源出北魏时嵩山少林寺。
武当君子剑——由当时的央馆顾问、“武当隐侠”李松如提供,源出西汉建始元年的宫廷内部,且由汉成帝刘骜及皇后赵飞燕共同创编。
达摩剑——由当时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赵连和提供,源出武当山真庆宫、紫霄宫(系武当天罡、地煞、大乙三套剑术之一的地煞剑脱胎而来)。
龙形剑——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陆林、马承智等提供,源出汉明帝刘庄,且于水平元年(公元58年)命名。
春秋大刀——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童仁富、韩会清等提供,源出湖北均州武当山真庆宫(名为 “青龙偃月刀”)与河北沧州(名为“关云长义释黄忠将”)。
五花砲对截——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刘云龙、朱国福等10人提供,源出形意、八极拳法与南派少林甘风池拳法、武当六路拳交手法及太极十三势等(系综合摘录并精选而来)。
圈步擅法——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严度万提供,源出唐、宋时期的山东民间。
太极打手——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张金江、王任福提供,源出明代宜德年间的湖北均州武当山真庆宫道长邓坤伦。
板功八大母架——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童仁富提供,源出清代光绪初年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
五凤齐鸣二重内丹十二大母架由童仁富提供,源出李德贵大将军。
铁砂手——由于振声提供,源出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的民间大家(明代为家传。清代中叶流入当地有关拳房)。
五毒垒塔——由当时的央馆顾问李松如提供。
《武备神方》——由当时的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刘云龙、严度万、童仁富、王任福等近20人提供,分别源出内家武当派太和门,南派少林八法门(即“甘凤池拳法系列”)、南岳铁佛寺、浙江萧山竹林寺及山东民间。
《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由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武艺教师、清代庠元钱立缙提供,源出中国白五代以来直至清代中期各个朝代御批、钦定出版的正版古本图书与民间流传、家藏的各类单方、秘方(实属中药方大汇编)。
央馆首期教授班人士编辑(征集)的清代庠元、曾为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传授过武艺的钱立绢手抄(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孤本。
《幼科便览》——由当时的国民政府陆军总医院少将医官黄志青提供,源出唐、宋、元、明、清五代名医著作中所载各类验方、秘方。
《明代御批服饵便方》——由当时的央馆顾问李松如提供,源出明代宣德年间的中国道教发源地湖北均州武当山真庆宫邓坤伦道长,并由明宣宗朱瞻御笔批注且钦定为宫廷食疔必备方。
《救急经验良方》——由当时的央馆顾问于振声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共同提供,源出清代乾隆年间江南知名道观江宁府辖江宁县境内“竹山道观”珍藏本,即后由该道观居士、光绪年间的名中医梅龙所辑纂并木刻成书的珍本。
上述22种央馆教材,虽然张之江、李景林等馆内负责人极为重视并得到当局政要们的大力支持,但最终让大家见到正规出版物的,竟然只有《国术教范查拳》一书!这本由央馆馆长张之江负责鉴定、该馆第三任编审处长吴志青担任责任编辑、首期教授班成员张本源演示拳趟并邀请中央大学体育教授于振声与央馆顾问刘崇峻、张洪之参加终审(鉴定)的四路查拳,从开始着手撰稿、演示拍照、联系出版事宜等,直至正式出版、发行,经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按照当时的常规,倘若有中央当局重视或社会名流支持,像《国术教范查拳》这类的图书,一般从撰稿到出版发行,最多不会超过半年的时间。由此可见,央馆的各级人员对教科书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极端顶峰。然而,让央馆上下各层人士感到遗憾的是,虽然第一本教科书已经出版,但该馆首期教授班的成员却早在半年前就已各奔东西——使得原先聚集了当代中国武坛精英、各省(特别市)名师暗教的一个团体从57人骤减至不足10人(一说仅为6人)。据当年的央馆顾问李松如、于振声与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陆林、李书海、罗玉等见证人生前回忆,导致人员出走的主要原因,为门户之见、好友劝说及金钱地位。另外,人员出走令央馆蒙受的最大损失是相关教科书的延误出版甚至无法出版。所以在此后的数年里,央馆原定计划出版的22种教材,仅仅正式出版、发行了诸如《写真太师虎尾鞭》(民国19年元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发行。责任编辑为央馆第二任编审处处长姜容樵。终审鉴定为靳云亭、张占魁、李雨三、韩慕侠、姚馥春、陈子衡、张剑泉、王灿芝共8人)、《达摩剑》(民国19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责任编辑为赵连和、陈铁生)、《君子剑》(民国20年7月上海百新书店出版发行。由央馆顾问李松如提供清代山西太原府武艺总教习李德源抄本,并由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张金江演示剑趟。整理者为央馆编审处编审员金一明)、《太行拳术》(民国19年4月上海共和书店出版、上海益新书社与南京新民书店分别担任总发行及分支发行。著作者为朱霞天)、《少林拳》(原名《少林龙虎斗》。上海新亚书店出版发行。其初版年月欠详。由当时的北派少林名师崔振东提供蓝本并由崔之弟子孙斌权演示拳趟。著作者为金一明)、《三十二势长拳》(民国18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金一明著)、《石头拳术秘诀》(民国1日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著作者为当时的圈内大家郭粹亚),共计7本图书。其中,作为央馆第二期学员班与第三期学员班的教科书,有关人员(即央馆负责人及其教务处、编审处相关人士)出自无可奈何的原因(注:经费来源紧张,即当时的国民政府财政部门不愿按月拨专款给央馆,其原因涉及到国民政府内部的派别之间政见的分歧与张之江已退出军界手无军权在握等)并迫于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中绝大多数行家们的离去,所以只选定了《十二路潭腿》《四路查拳》这两套徒手拳术作为讲义(教科书)。
1928年12月,央馆在距首期教授班集训日(1926年6月27日)2年零6个月之后,又大张旗鼓地开始招收第二批成员了。这次招生的名目,则再次经过深思熟虑,尤其在词语的公布上,反复推敲方才定位——“南京中央国术馆第二期学员班招生”。与此同时,央馆的组织机构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与增补——即任命刘崇峻为教务处处长,姜容樵为编审处处长,张瑞堂、童仁富分别为“第二期央馆学员队训育处”正、副训育主任。任命9位教官分别传授不同门派的拳械诸法——即朱国福教官传授形意拳、吴峻山官传授八卦掌、姜容樵教官传授形意八卦对截、陆林教官传授少林八法门洪拳、韩会清教官传授大小/\极拳、李元智教官传授梅花单刀、张本源教官传授四路查拳、张金江教官传授武当太极十三势、童仁富教官传授排五毒活性妙手。其中,由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被直接聘为本馆教官的足足占据7人。与此同时,央馆的这9位教官也开始着手撰写讲义(按张之江馆长、李景林副馆长等人的建议教科书并非一定要出版成书,自己内部也可以手抄变为讲义)。正因如此,我们现今方才能够一睹昔日央馆首期教授班(包括央馆成立之初的一段最辉煌阶段)里汇聚的自明代伊始、沿袭清朝、直至民国初年中国传统武艺达到顶峰阶段里所呈现出来的拳械与功法及救伤疗疾类的真实技艺。
据昔日央馆的相关人士,即涉及到该馆首期教授班期间的知情当事人李松如、于振声、陆林诸先生在建国后回忆:“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所使用的讲义,均由本馆教授班的同志自己动手编写、抄录及出版成书。”“本馆首期教授班同志们编录的讲义,从1928年起直至1937年止,作为本馆各期学员唯一准许使用的示范教科书,足足施行、使用达十年整!”“本馆首期教授班的同志在昔日各自编录、整理并使之成为手抄秘本或公开出版图书的教科书籍,共有万余册之多!”“本馆同志汇集并整理及出版的教科书,共分为拳术器械、做架排手、救伤用药计三大类别。”
据笔者1980年在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工作并分管该市武术协会期间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中获悉,昔日“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所使用的教科书(含手抄秘本、孤本与公开出版物)如今尚存近4000册(含重复教材)。这些教科书原本读物,分别珍藏在李松如、李钟奇先生处及于振声、陆林先生的传人们手中。在这些珍藏的图册中,当推《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讲义》《武备神方》《德源师伯神品》《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幼科便览》《张金江上校抄本》这6册手抄孤本最为珍稀贵重。因为在其内容之中,记录了诸如清代光绪初年两江总督李德贵大将军秘传《神化五毒雷电殛法药方》,清代同治年间山西太原府武艺总教习李德源秘传《排五毒殛手药方》《打砖拍瓦药方》《演练轻功药方》《硬功排打药方》等武艺精华,故而显得极为重要。至于丢失、毁损的另外6000余册央馆教授班的教科书(含已审定编辑出版发行与待审定、已编定抄录完成计两大类),则分别流失于1937年底侵华日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南京解放伊始清查敌特及国民党残余势力、1966年至1969年“文革”中“破四旧”期间。例如,1949年4月24日南京宣告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即对这座国民党的首都实施了军事管制,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清查敌特、监管国民党残留不明人员等重点工作。而作为旧时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的早期编审科员与中期编审副处长的金一明,深知自己即将面临的处境大为不妙,于是便主动到其居住地的政府有关部门去说明情况并要求捐出所保存达20年之久的5000余册武艺、中医类图册(含手抄本与正式出版物),得到的答复是:“听候处理。”也许是演武出身并常年置身于圈内的缘故,金一明并不甘心坐等厄运的到来,而是积极地向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反复呈述。终于工夫不负不心人,1949年7月亡旬,南京市公安局治安处的洪沛林处长接待了金一明并与他交谈了近两个小时。另外,洪处长还答应将此事(即金一明打算捐献自己武艺类与中医类藏书的愿望)报告给市局主要领导,一旦有消息就立刻通知于他。如此,昔日央馆首期教授班幸存下来的约3000余册武艺类教科书(含手抄本与出版物)得以暂时保存。
据笔者1983年夏季采访江苏省副省长兼省公安厅厅长洪沛林时,其回忆:“南京解放初期,我担任市公安局首任治安处处长,曾接待过国民党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的一名文员,姓金,扬州人,专搞编写馆内教材的。此人当时住在下关水管桥一带,属我们市公安局下辖的市局第六分局管辖。我也将这名金姓文员的情况及其捐书愿望向我们市局的龙潜局长作了汇报。龙局长的指示大致为:‘要严格区分敌我人员,对金姓文员的捐赠古旧图册之举,可以考虑。拟安排第六分局会同该地区人民委员会的有关部门共同办理。’另外,我还知道,是下关区人民委员会的卫生科(注:当时尚未设立体育部门。卫生科代表人民委员会负责管理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系统)最后接受了金姓文员的图册捐献。”
另据笔者1985年初在山东拜访任解放军济南军区副政委的龙潜将军时了解到,1949年7月中旬,华东野战军保卫部部长兼南京市公安局第一任局长龙潜将军,从百忙之中特意抽出半个小时接见了旧时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的金一明编审员(兼副处长)。因龙潜将军参加红军前曾经学练过传统武艺,所以—卜分仔细地询问丁相关情况并对金一明的捐书行为给予了赞扬。
从上述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祖国宝贵的传统武术遗产,只有在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稳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状况下,才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继承。相反,战争与动乱只会给传统武术带来危难。例如1937年底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时,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们整理、出版的教科书就丢失了约2000册;南京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开展的清查敌特、清查国民党残余势力时,令留在南京定居的昔日央馆首期教授班的少量成员因恐慌及故虑而导致自行销毁近10013册。令人心痛的是在“十年动乱”时期,伴随着“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由金一明在建国初期捐献给南京市下关区人民委员会卫生科并由该科处理、转交至相关机构的约3000册昔日央馆首期教授班成员所整理出版的教科书(绝大多数为正规出版发行的教材诸如《少林拳图解》《三十二势长拳》《少林拳》等),竟然在一周之内悄然失踪了!
中央国术馆最终在1928年3月成立,馆址位于南京西华门头条巷。馆长由张之江担任,最初的副馆长是李景林。在军阀混战时期,张之江和李景林曾两度在战场上对垒,是昔日的仇敌。但张之江深知李景林精通武当剑和内家拳术,遂不记前恨,一心以振兴国术、选贤任能为旨,三请李景林,终邀得他担任国术馆重要领导。
国术馆开始设少林、武当两个门派:少林门主要包括少林拳、查拳、弹腿、八极拳、劈挂拳等,门长是王子平;武当门主要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门长是高振东。
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国民政府即通令各级行政区设立相应机构。因此三十年代初,各省市均相继成立地方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就有雄厚师资:马英图担任训练科长。除了王子平、高振东外,还有朱国福(形意拳)、柳殷虎(杨氏太极拳)、杨法武(摔跤)、马王甫(摔跤)、朱国桢(搏击)、郭长生(劈挂)、孙玉铭(燕青拳、棍术)及孙禄堂、杨澄甫、陈子荣、张骧伍、米连科、李霖春、郭锡山、吴峻山、姜荣樵等等武术大家担任的武术教官。在培养师资方面,该国术馆的主要课程有国术源流、国术规则、拳术和器械套路、摔跤、武术短兵、武术长兵、散手、拳击等。前后一共办了6期,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担任各地武术教师或教练。每期人数不多,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余人;培训期限有几个月、一年、三年不等。国术馆也办比赛,如1928年、1933年在南京举行了两届“国术国考”,进行了短兵、长兵、摔跤、散手(包括女子散手)等项的比赛。1936年曾组织“国术代表队”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表演。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举行了第一次国术考试。是次国考的目的在于选拔尖端武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考试内容相当全面,参赛者先要参加预考,内容是刀、枪、剑、棍、拳。通过预考后才能参加其后的对抗赛,对抗赛分摔跤、散打、长兵器和短兵器。对抗赛不分年龄体重,抽签配对参赛,拳脚击中对手算得分,打倒对手算全胜。最后还有一项口试内容:“三民主义”。从中可见当时的武术家相当注重技击,并非只会套路的花架子。但由于当时规则、护具等问题未能解决,对打比赛中常酿至头破血流、筋断骨折的场面。而套路比赛评分标准不明确、不统一,裁判常受门户之见和其他因素左右,致使出现不公情癋。 为提高学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张之江还聘请了前清翰林张洪之任国术馆《易经》教授。日军侵占我东三省后,为了适应战备的需要,又聘请齐友良讲解军事战术课。
国术馆成立之初,曾因王子平和高振东囿于门派之见,互相倾轧,于1928年底,矛盾激化,演至比武较量,互争高低。因此,张之江决定取消少林、武当门,改教务处代之。为了消除门户之见,中央国术馆把各门各户、各家各派融为一体,统称“国术”,这也正是“国术馆”名称的由来。张之江还特别在东渡日本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后,写了著名的《东游感想录》一书,大力倡导日本武风。他在该书中申言“国内宗派门户之见,为害学术进步,甚深且巨”,认为消除武林陋习,共振国术事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并强调指出:“如我不能自强,则举世将视我为俎上肉,咸思染指。”呼吁国人以道德文化为体,以国术运动为用,共相奋勉。张之江还以身作则,以逾不惑之年,坚持跟吴峻山学习八卦。中央国术馆第一期只招收了一个班56名学员。这是因为对入馆学员要求十分严格。它要求学员必须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招考时,除对考生的枪、刀、剑、棍四大器械演练进行测试外,还要求学员能够通过口试说出各种器术的精要。
被录取的学员在国术馆学习不但不收任何学杂费用,其衣食所需全部由国术馆供给。入馆后的学员发穿校服,校服的前心和后背分别有“强种救国”和“自卫奋斗”八个大字。国术馆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强我宗族,壮我国魂,洗刷东亚病夫,振兴黄帝子孙。”馆训则是:“自强不息”。 中央国术馆门户之见日少,而习武风气焕然一新。各派武师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如孙玉铭大师虚心好问,诚心诚意向各家学习,先后向王云鹏学习地趟拳,向杨松山学习三才剑,还学八卦、劈挂、形意、太极等拳种,不仅自己的功夫技艺日趋精深,且使自己的教学更为得心应手。他还多次代表中国出去进行国际间的武术交流,为国术馆和国家争得了荣誉。再如通臂拳大师郭长生通过严格考试入国术馆任教后,不断进取创新,他创编了“二路苗刀”、“疯魔棍”、“劈挂刀”等等。最值得一叙的是马英图,自西北军大刀队扬威后,他始终把发扬国术事业当成己任。他的代表拳种八极为我国武林中的瑰宝。八极的核心是六大开,其中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招术连贯,能上、中、下三盘连击,劲足势猛,进步似电,见机变化,奥妙无穷。八极拳是攻防性很强的技击拳种,盖此拳出世后,一般不会轻意传人。但马英图通晓民族大义,以发扬国术事业为重,无私地把八极拳全部奉献,使八极成为国术馆的必修课之一。中央国术馆建立之后,为使中华武术更为光大,还创办了《国术周刊》杂志,请武林名宿介绍自己门派的技艺。从武术源流到其功法的演练,从攻防招术到对拆破解,从拳法到拳理,从长兵到短兵等武术问题,无不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各派大师如贾氏青萍剑一代宗师贾耀亭、清末著名武术大师米连科等名流在周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大大弘扬了中华武术文化,在当时产生过很大影响。
1936年,第10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张之江发起并在上海主持选拔国术界国手,组织国术代表队前去参加表演。国手中的张文广、温敬铭、傅淑云、刘玉华等都是中央国术馆的学生,他们在德国的武术表演轰动了世界体坛。西方世界也开始向神秘而博大的中国武术投来注意的目光,当时当地的报纸称赞武术有三大价值:体育价值、攻防价值、艺术价值。舆论界更称:“中国国术具有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及尚武精神。” 为此,张之江获得了该届奥运会以“五环”为标志的纪念章,并被誉为“中国国术开始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之江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邀,到第五战区担任高级顾问,协助李宗仁在台儿庄指挥作战,此时他无暇顾及馆务。而当时战况发展,南京恐迟早遭兵燹之灾,故中央国术馆由南京迁出,经长沙、桂林、昆明,1940年抵达重庆北碚。这段时期中央国术馆的经费来源已断绝,学员大部分离去,中央国术馆可说已名存实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家百废待兴。中央国术馆亦忙于复馆,但南京馆址已毁于战火。当时教育部对于张之江的复校申请百般刁难,既不发复馆经费,又不拨给馆舍。 张之江四出奔走,终觅得天津河北体育场作馆址,并筹募经费,准备把国术馆改为私立。1946年教育部长朱家骅得知中央国术馆在天津复馆,并改为私立,随即提出教育部拨经费,把中央国术馆改回国立。1948年,中央国术馆从天津大资本家处募得十二万元作建馆之用,但在这笔捐款到手之前,天津已被解放军攻占,中央国术馆的历史亦于此告终。
中央国术馆自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近十年间,共收了五期学生,总人数估计不超过五百人。抗战爆发后,不少学员都投入抗战事业,分配到各部队中任武术教官。抗战、内战结束后,分处海峡两岸的武术教师,有不少是出身于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对于近代中国武术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