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王五,真名王正谊,出生于沧州,是霍元甲的同乡,清末武林大侠,位于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之列,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术大师齐名。他居家排行老五,所以叫王五,又因为他的武艺非常好,刀法娴熟,人们就送他一个名字叫“大刀王五”。梁启超称他为“幽燕大侠”。
王五为人处世,从不以威相压,而是以诚相待,以义相交。他开办“文武义学”,免费招青年入学,特聘有名的学者教授经史、新学,自己传授武功。此外,还广交武林豪杰,发展赞同变法的人加入维新行列。同行为他介绍了谭嗣同来学艺,他向谭嗣同传授单刀和七星剑。
习武少年成为真正镖师
王正谊,字子斌,居家排行老五,又因其刀法娴熟,所以江湖人称“大刀王五”。祖居沧州,家世已不可考。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遇难,享年56岁。
王五家境贫寒,12岁便出来做学徒。据周宝忠《大刀王五》一书记载,王五原为汉族人,为拜回民镖师大六合门的李凤岗为师而“弃汉入回”。李凤岗擅使双刀,王五拜其为师后,也顺势成为了李凤岗“成兴镖局”的一名小镖师。
因沧州地处河北、山东之间的交通干道上,“成兴镖局”专给北运的南货押镖,跑关外的蒙古买卖。少年王五跟着师傅李凤岗出居庸关、越八达岭、纵览燕山群峰,踏遍了热河、张家口、绥远、包头的山山水水,并深入到蒙古高原的腹地。十几年的塞上走镖生涯,不但使王五由一个习武少年变成了一条而立之年的壮汉,而且使他成为了一名老成练达、胆略过人的真正镖师。
源顺镖局“尚武”“济贫”
1874年,王五进京创办源顺镖局。彼时正是镖行的兴盛时期,北京外城一带镖局比比皆是,时有歌谣传唱:“走镖者,英雄也。白龙马,梨花枪,走遍天下是家乡。虽然力勇武艺强,江湖话儿要说讲。遇事稳开口,总要升点把黄。走镖人洋洋得意,吃的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行走跨骑骏马,腰中紧别镖旗。到处要喊,怕人不知……”
源顺镖局坐落在前门外东珠市口西头的繁华商业区。王五进京后凭着十几年闯练出来的胆识、经验和阅历,事业上一帆风顺,源顺镖局办得挺兴隆。
王五的源顺镖局在当时来说是一家小镖局,可是“小而专”、“小而精”,办得很有特色。所谓“专”,就是专走北道,所谓“精”,就是从业人员不多,但素质高、队伍精悍。王五为人豁达,勇于进取,善于接受新事物,这在重传统、重正统、偏于保守的镖师队伍中,确是难能可贵的性格。
王五当时为源顺镖局设立了四条规矩:第一,重要的镖车亲自押送;第二,凡是来访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的要热情款待,走的时候还要返还给他盘缠;第三,冬、夏要为贫困的人施舍衣服,冬天要施舍寒衣、夏天要施舍单衣;第四,春节期间,镖局的车马装上东西去周济穷人,要做好事。
他在源顺镖局期间行侠仗义,除强扶弱,劫富济贫,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曾赞其:“王五生平以除强扶弱为事。”百姓就赠他以“尚武”、“济贫”两个匾额。
王五创办源顺镖局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已是功成名就的掌柜了,且双刀王正谊在北道也确有些名气,但王五在实践中发现双刀有些“虚”,于是毅然又拜武林高手“山西董”为师,改学单刀。
由于王五臂力过人,所以手中的单刀又大又重,为名匠所锻造,是世间稀有的上乘兵器,他“大刀王五”的称号也由此生出。这把大刀不但威震塞外,而且享誉京华。但王五为人处世,从不以威相压,而是以诚相待,以义相交。镖界同仁,感其仗义疏财,曾送王五“义重解骖”的金匾一块,此匾现今仍在王五故居中。
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去北京崇文区半壁街,去探访那赫赫威名的“源顺镖局”旧址。
王五教谭嗣同单刀和七星剑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题写在狱中墙壁上的《狱中诗》。据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所释:“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这是梁启超对他战友最为精当的解读,也是中国读书人对江湖人最高的回报。“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唯有此番,读书人才不负“屠狗辈”。谭嗣同为读书人争得了荣誉,王五则证明了草莽之士的肝胆侠义。这样的英雄在近代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源于1875年,这是源顺镖局开张一周年的时候。当时燕京著名的五路镖师之一的胡致廷向王五推荐谭嗣同为徒。
谭嗣同拜王五为师后,王五教谭嗣同单刀和七星剑。在这期间,王五曾向谭嗣同提出了一个军政计划,这在谭嗣同写的《吴铁樵传》中有记载。
王五说:“出了居庸关,乃东北千里之地,大山连绵、森林茂密,还有一片辽阔的土地,水草丰盛,人烟稀少,我打算买下一批骆驼、牛马在那里放牧,再召集游民发展农牧经营,建立一个塞外王国。我奉你为主,也可以利用这些经营资助你的朋友继续干你的事业。”
同时,谭嗣同的变法维新思想也反过来影响了王五。后来,谭嗣同还写了《赠舞人诗》送给王五,希望他能够加入到维新变法的行列。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发生了“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之后的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这时候国人义愤填膺,王五也不例外。
第二年秋,王五在香厂路开办了“文武义学”,免费招有志的青年入学。他还特聘有名的教授来教授经史、新学,并自己传授武功。
选派精壮武师护卫谭嗣同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这是“戊戌变法”的开始,谭嗣同以为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非常有信心,于是“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这时候的谭嗣同被擢升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王五非常支持谭嗣同,他对谭嗣同说:“维新变法是富国强民之路,也是王五所愿,能与复生(即谭嗣同)同道、同志乃王五之福分。”
正是在那个满座高朋纵论时事的镖局院子里,王五完成了从武夫向志士的身份转换。
从那时候起,谭嗣同的衣食住行由王五来操持,他选派精壮的武师来护卫谭嗣同的住所。王五感到重任在身,因为他担心维新变法会受到挫折,所以他在谭嗣同的秘密支持下广交武林豪杰,来发展赞同变法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加入维新的行列。但此时的清廷正陷于以慈禧、荣禄为代表的“后党”和以光绪为代表的“帝党”斗争,谭嗣同等人希望维新变法,苦于手中没有实权。后来谭嗣同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手握兵权的袁世凯身上,他夜访袁世凯,共同订立了杀荣禄,派兵包围颐和园,用武力迫使慈禧就范的计划。但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出卖了谭嗣同。“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最终还是失败了。
曾计划刺杀荣禄为谭嗣同报仇
变法失败后,在谭嗣同被捕的前一天上午,他去看望已避居外国使馆的梁启超。梁执意劝他留在使馆不要走了,下午使馆中的友人又到浏阳会馆敦请他赶快去使馆暂避一时,谭直言谢绝了朋友的安排。
晚上,大刀王五再次赶到浏阳会馆,力劝谭即刻移居源顺镖局,天明城门开启时,混在镖师之中,随镖车出城。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并直言要求王五马上离去。王五无奈,只得离开。
1898年9月21日,“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害。
王五冒着附逆的风险为谭收尸,将谭嗣同入殓以后,王五在自己的居所密设灵堂,祭奠了7天,把棺材送往浏阳安葬,然后年末返回北京,遵照谭嗣同的意思联络武林豪杰,等待时机再次变法。
同时,王五计划秘密刺杀荣禄等人,为谭嗣同报仇,但是因为防范比较森严,多次都没有得手。
整顿义和团队伍刀劈洋鬼子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义和团大师兄张德成久慕王五之为人,由天津赴京,亲临源顺镖局,恳请王五出山,赴天津共建灭洋大业。王五慨然答应。到天津后,王五协助张德成整训团民队伍。天津的“混混儿”在义和团运动高涨时,有不少人参加了义和团,这些人本是“根基不正”的歹徒,带着自身的目的参加义和团是准备捞一把,王五厉行整顿义和团的队伍,使一些混入义和团的“混混儿”恨之入骨。
义和团在天津的老龙头火车站、北仓等地和八国联军展开了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与后膛枪炮相拼搏,前赴后继,王五率集训的大刀队冲锋在前,刀劈洋鬼子多人。
战罢擦着刀上的血,对他最后收下的徒弟赵崇斌说:“这把刀,今天才成为真正的刀,因为它开了洋荤,沾了鬼血,我王五也不虚称大刀王五了,对得起这把刀,也对得起祖宗了。”
关于他的死流传着许多说法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王五返回北京,本想出走塞上,再谋发展。可是许多北京的友人都来投奔大刀王五,把源顺镖局当做避难之所,外柜、内柜三十多间房住得满满的。这些人携老带幼,既不能随王五出走关外,又不能丢下不管。于是王五冒着风险留了下来。
1900年,大刀王五在谭嗣同去世两年以后,也去世了。关于他的死,老北京流传着许多说法。
最为传奇与悲怆的说法是,因不满王五与义和团,清朝官兵围剿“源顺镖局”,王五团队寡不敌众,皆力战而死。王五也中枪而亡,时年56岁。后清政府将王五首级悬挂于城门示众,并派官兵看守,家人无法为其入殓。身在天津的霍元甲闻讯后,连夜赶至京城,将其首级夺下,并埋葬。
至此,兴盛一时的源顺镖局人散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