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董氏八翻拳

董氏八翻拳

董宪周字硕甫,世人尊称“宪大爷”,江湖贺号“京南大侠”。清直隶保定府雄县开口村人,开口董氏第十五代孙。生于嘉庆二年三月十九日,卒于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初七日辰时,享年九十又三岁。为清代八翻子门派的主要代表、掌门人、武术宗师、著名义士。

宪周父亲董芳春字如皋,廪膳贡生,当地名绅士,一生乐善好施,济人慷慨。母亲贾氏,顺天府霸州望族之女,贤良淑德,知书识礼。赐进士出身、顺天府尹蒋公大镛赠匾《贞矱春永》于董家,以彰显家声。

宪周幼读诗书,聪颖异常,及长喜技击,刚毅顽强,悟性超人。嘉庆十年,初拜本地名拳师国公嘉谟学艺,国公在本村开办武场,门徒众多。宪周年纪尚幼,由家人陪同往返于董府与武场之间,历时近二年,风雨无阻。十二年春,董芳春结识武林高手,河南籍游历大侠方行。遂邀于府中,授宪周技艺。越五年,宪周尽得其术。十六年冬,董芳春请到本邑狄夏头村人李恭来董府授艺。李公名恭字公然,其早年拜山西大同府武师周野学武,又在嵩山少林寺习武十年,下山后在北京宫廷做武师。后拜翻子拳大家王公学杰(钦赐武进士)为师研习武技。艺成后有“南京到北京天下拳脚翻子数李公”的美誉!李公在开口村授艺十余载,平生技艺尽传宪周。宪周“艺既成,威名震河朔!”期间,生于顺天府文安县朱家务村董明魁,后改名董海川,来到开口村拜族兄董宪周为师学习武技。海川悟性极高,深得宪周喜爱。此间李公大师也经常指点海川。在开口村近十年的习武经历,为董海川日后创编八卦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光四年初,宪周在恩师李公推荐下,到北京宫廷禁卫军中效力。其忠勇侍君,刚正不阿,深得道光皇帝喜爱,累有擢升,官至禁卫军统领,常伴皇帝身边。多年后,因母亲贾氏体弱请辞归家,皇帝赐予丰厚。致仕不久,开场收徒。至道光二十二年,宪周已开办武场多个,门徒达三四百人。其中,较早随宪周习武的弟子、表弟杨景山(号称“飞腿”)、刚振山、田玉山、张海山,武功根底扎实、纯厚,很有名气,人称“四大名山”。宪周长子董振伦、次子董振义、三子董振基;男孙董鸿善、董择善、董道善皆武功全面、功夫精湛、声名远播,尤以振伦、择善、道善更加突出,日后继承了本门派衣钵。弟子、外甥刘成有(号称“江北刘”),毅力顽强、聪明好学,艺成后,创立了翻子门鹰爪派;宪周再传弟子、外孙刘启文(刘成有第三子,民国六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训练总监、武术总教官,其再传弟子陈志刚多次荣获“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陈子正(近代著名武术家、教育家、拳术技击家,民国六年担任上海中央精武会副会长,世人诵誉“鹰爪王”!)日后创编了鹰爪翻子拳,传播广泛,名声大噪。霸州保定县(今文安县新镇)北舍兴人王国安(同治六年生),自幼和其兄王国平拜翻子拳武术宗师董宪周为师习武,清光绪年间,王国安考中武进士,在朝为官 。晚年致仕归家,收徒授艺,门人众多,江湖贺号“神力王”。(民国冯成瑞所著《新镇县志史料》有详细记载。)另外,宪周亲传弟子董法岩、李天麟、王永生、董馀九、董靖边、石海峰、石玉峰、肖典勋、董以正等武功造诣颇深,亦有所成就,名声显赫。 自道光二十四年至同治末年,宪周多次率弟子门徒,在河间知府、任丘知县和鄚州商会邀请下,坐镇鄚州四月庙会。宪周行侠仗义、惩恶扬善。对庙会繁荣昌盛、公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时有“天下大庙数鄚州!”之美誉。至今,宪大爷镇鄚州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众商家感恩宪周,仝合送匾《武德崇尚》,百年后毁于文革浩劫,董氏后人、门徒再制新匾,现悬挂开口董氏家庙内。 同治六年,河北春夏大旱,秋又大水,庄稼无收。一时马贼四起,很多村镇被洗劫。宪周奋起,召集弟子、族人防御。贼闻宪周威名不敢来犯,开口村免遭蹂躏。大批灾民逃奔开口村,宪周又慷慨解囊,于村南设粥厂赈济饥民,多人赖以活命。 董宪周毕生研习武学,广交天下,博采众长,对武术精益求精、力求至善至美。地方志载述“相从习技者,得其一二即可为村坊之保障。”宪周一生曾与众多武术大家、武林高手,较技切磋,皆点到即止,不轻易伤人。又多化敌为友,传为佳话!收徒秉承“德正而行直,意纯功可成”之理念,拒收奸佞之徒。

话说大清道咸年间,在京南雄县一提起开口村,那真是无人不知,提起开口董那更是无人不晓。要是再提起开口的董宪周那更是一个惊雷天下响,真可谓双挑大指,有口皆碑。你道这是为何?却原来董宪周(1797~1889)江湖贺号“宪大爷”,他可是中国北方翻子门派主要代表、翻子拳、少林拳武术宗师,威名震河朔,神拳誉京南。开口董宪周的弟子门客多达三四百人,每日里拜访者、求艺者那真是门庭如市,络绎不绝。

这一年秋后早饭刚过,一个卖瓦盆、瓦罐的后生推车来到开口村南董宪周府邸的大门口。董府门前有一个排放雨水的小沟。后生推着整整一车盆盆罐罐足有四五百斤重。但见车到水沟前,这后生双臂用力直接把车端起来,然后平稳的过去后停在路边,顺手抄起一个瓦盆,拿起一根木棍儿敲盆叫卖。一会儿围拢了一圈子的人,有人向卖盆人打听买卖行情,谁料那后生说谁要是识货就一车都买下来,要是零着买啊,对不起,他是一个也不卖。大家听后议论纷纷,都觉得这个卖盆的有点儿与众不同,显得神神秘秘,此人一定大有来头。说话间就有人就将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董宪周。宪周闻听心里顿时明白了来人的用意。宪周命人把卖盆人喊进院来,后生推起小车,过台阶、大门槛时也不用人帮忙,直接端起小车进入院内。

宪周缓步出来,问明价钱后 ,从钱袋中取出整串崭新的铜钱摞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对后生说道:“看好了,这是一串铜钱,接好了。”后生双手捧起答应着,一连几串好好的铜钱到了后生的手里已经是一大捧碎铜烂块儿了。卖盆人见状直惊得是目瞪口呆,连忙双膝跪倒,连声说道:“早闻宪大爷威名,今日特化妆成卖盆人前来拜访,希望拜在您老的门下习学武艺!还请师父能够收留”宪周也很欣赏来人臂力惊人,便欣然把他收下为徒。

原来这个神秘的卖盆后生乃是河间府交河县四古屯村人士,名字叫做李天麟。自幼习武,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有道是“名师出高徒”李天麟在追随董宪周习武数年后,武功大成,在沧州“武术之乡”威名远播!此正是:

神神秘秘卖盆人,
两臂擎车进董门,
捻碎铜钱慌跪拜,
宪周授业李天麟;

宪周马上派人安排客房款待,他们仨人却说,天气炎热在院内休息就好,只借用两条板凳就行了,他们随身携带的扁担就可以作为睡床。果然,徒弟们拿来两条长板凳后,他们师徒三人并排把扁担搭好,仰身躺在了上面。董宪周一看早明白了其中用意,吩咐徒弟取来一支木橛子,随手按进地下。对三人说到:“既然三位客人执意睡在院内扁担上,我就睡在木橛子上陪伴你们爷仨一晚。”说着话,董宪周身形后仰,稳稳当当平躺在了木橛子上面。

师徒三人暗自称奇,过了一袋烟功夫,三人偷眼看去,见一个高大威猛的身躯仍然四平八稳的躺在木橛之上,俨然悬浮一般。三人连忙滚下扁担来到宪周近前,深施一礼道:“宪大爷武功的确高深莫测,今夜我等算是领教了。”宪周侧闪站起身形,拱手还礼道:“三位客气啦!区区雕虫小技不算什么。”大家一起来至厅堂继续谈论武技,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一直唠嗑到深夜方才休息。此正是:

扁担何如睡木橛,
悬浮半晌未偏斜。
口呆目瞪终服气,
翻子神拳宪大爷

董宪周晚年主要是长子董振伦和“四大名山”(宪周的四个名字里带山的弟子,即:杨景山、刚振山,田玉山,张海山)带师弟和再传弟子们习练武功。

有一天,宪周独自一人在厅堂喝茶,几个练了三四年大枪的徒弟觉得已小有成绩,进屋拜见师父,提出想见识一下师父的武技,宪周微微一笑点头答应了徒弟们。

宪周告诉大家,我在屋内喝茶,一会儿我会出门到院里。我出来时,大家尽管用枪来刺,刺中者有奖励。徒弟们担心伤到恩师,偷偷把枪头卸下来,又担心空口无凭便在枪头上沾上了白灰。徒弟们准备好了,分站在门口两边。忽听里面师父说到:“我出去了。”随后就是一个黑影闪出,徒弟们迅疾拧枪便刺,眨眼间又听到师父洪钟一样响亮的声音:“我在这哪”,大家回头看见师父已经站在了院中大槐树的下面,只是马褂没有在身上。徒弟们低头一看,马褂被大家用枪挡在了门口,上面有多个白点。徒弟们一阵阵欢呼:“恩师真神人也!”这正是:

弟子相邀抖擞欢,
听闻声响摆枪穿。
空留马褂人何在?
未见恩师怎过关。

早年董宪周在家中随“南京到北京,天下把式数李公!”的武学大师李恭(1785~1858,字公然)习武期间,在深秋时节一个早晨,董宪周和跟随习武的堂弟董眀魁(1799~1882,后改名董林字海川,八卦掌武术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以及跟随习武的表弟杨景山(1808~1859后“四大名山”之首,号“飞腿侠”),三人刚吃罢早饭,下人通禀有三位客人求见。一见面方知,前天傍晚从京城来了师徒三人,住在了开口村十字街客栈,今天早饭后,师徒来到村南董府,是来找董宪周的老师李恭较技比武的。

原来李恭在北京宫廷禁卫军中做教头时,比武打败了一位塞外武林高手,一时在京城传的沸沸扬扬。武师无颜再在北京授艺立身,只好回塞外老家授徒度日。这位武师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卧薪尝胆苦练本领,一心想打败李恭重新京城立号。几年后到京城才知道李恭已经卸甲归田,被请到京南开口村董府授艺。于是便一路寻来。董宪周知道来人用意后心中已有不悦,便告诉他们说恩师有事回老家,三两天后才能回来,不妨先和自己过过招,胜了他再和师父比试。

武师点头答应,示意一个年长的徒弟上前比试。明魁一心想出手被宪周拦住并对明魁、景山说:“事情由我恩师引起,自然由我师徒了结,你们俩不用管,一旁观战也就行了。”于是宪周拉开架势和武师的大徒弟拳脚相加战在一起,十几个回合后宪周见隙一个快拳正中对方面门,对方被击出一丈多远,仰面朝天躺地不起。

武师见状忙让小徒弟过去搀扶师兄,宪周也示意眀魁、景山过去帮忙。宪周拱手对武师说:“看来只有请前辈指点几招了。”武师刚看宪周和徒弟比武时,心里就有点凉,对宪周迅猛刚劲疾风闪电般的拳脚功夫自知胜算不大,便回言道:“当年我和令师比试的是掌法,今番过来主要还是比试一下掌功。”于是双方约好当晚在村北“六郎堤”阴坡下一古墓比试掌上功夫,武师三人便告辞回客栈准备去了。

晚饭后,宪周、眀魁、景山来客栈找到师徒三人一起来到古墓,见数株参天古树环绕几座荒丘,遍地野草萋萋,靠北面有一通硕大厚重石碑下半截部分埋入土中,地上部分仍足有五尺高,前面摆有祭台和香炉。武师对宪周说:“昨天我师徒来时路过此处,这个地方很静很适合我们较技,我们比掌时一人站在碑前,一个击打,打中不支者败。”然后主动站在碑前,请宪周先出掌击打。宪周道:“既然如此那董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说着来到近前,气沉丹田挥动右掌大喝一声:“得罪了!”只听啪的一声,感觉像是打在了铁板上一样,振的膀臂发麻。宪周知道武师在衣服里动了手脚,暗暗心里也多了一个心眼。武师离开后,宪周站在了石碑前面对武师说:“前辈请吧!”武师心中暗喜,运足全力拍向宪周前胸,只听啪的一声巨响,武师颤抖着手臂疼的嗷嗷直叫唤。原来武师一掌打在了石碑上,宪周身体极为敏捷,在武师掌落下来之前已经迅疾移身站在了石碑后面。

武师三人已伤两位,无心再比,只好认输。三人连夜离开了开口村北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这正是:

替师比武亮真招,
兔滚鹰翻快似猫,
泄气拔钉恩怨泯,
做人唯重品德高。

清朝乾隆年间,雄县开口村有一位淳朴善良、孝悌忠信著称乡里的人,名字叫董琮(开口董氏第十三代)。他每年除了春耕秋种辛勤劳作外,农闲时节还和几位乡亲搭帮做石灰石生意。

这年忙完收秋种麦后,他和几位乡亲商定,第二天早起一块儿去西北山拉白灰石。为了不耽误起早赶路,吃罢晚饭董琮就睡下了。熟睡中,大门外边恍惚传来了“咣咣咣”的砸门声。接着是喊叫声“琮叔、琮叔起来了吗?该走啦昂!”董琮被惊醒,忙坐起边揉眼睛边回道:“起呢、起呢,稍等会儿昂。”稍时,外边的人又催促道:“要不我们先头里慢慢走,你快点追我们昂。”董琮又回道:“噢!也好、也好!”一边说着,一边急急忙忙穿好衣服,在外子屋缸里打了水倒进脸盆,随意洗了几把,把脸擦干,便开了屋门直奔马棚。

近前一看,大白马已经吃完了木槽中草料,正在低头伸进木桶里饮水呢。董琮解开缰绳,轻轻拍拍马屁股,迁出大白马麻利的套好马车,打开大门一偏腿坐上马车,一扬鞭就沿着村南大路向西北方向追去。他马不停蹄的紧走了一会儿,隐约看到前面有几辆马车,耳边也传来马铃铛 叮当叮当的声音。于是紧着扬鞭、吆喝着加快速度追赶。可是,跑了很长一段时间,董琮心里有点纳闷儿,暗自叨念:“今儿个马跑的够快了,怎么还是隐约只见前面车影,就是追不上呢?”继而转念又一想,或许是大家都着急赶路,前面马跑的也快吧!于是乎就继续挥鞭催动大白马急急赶路……

不知不觉之间,前方飘起一团团浓雾,笼罩着路两旁草木、前方道路都模糊不清,董琮赶紧拽拽缰绳放慢了速度,这时耳边传来了催促的喊叫声:“快走啊!等着你呢!”他又扬鞭催马紧着前行。又走了一会儿,马车开始颠簸,四周阴森森的、地面高低不平,好像是走进一片古老坟地。董琮疑惑不解,心想:“是否迷路了?”赶忙停下马车,跳下车查看:四下寂静无声,一低头脚下有一个黑色的包裹,他拾起来放在车上打开一看,里面装的全是金元宝。董琮惊了一身冷汗,下意识的看了看四周,仍还是雾气罩罩,静的瘆人;地上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似乎是很大一片坟地。踟躇间,耳边又传来话语声:“有缘人啊!你就把东西收起来吧,下午到了西北山老母庙一问便知!”董琮半信半疑正要再细问一下,左右看时,坟地和树木竟然没了踪影,眼前是宽阔的大路。董琮安放好包裹,赶到西北山脚下时,远处村庄才刚传来公鸡打鸣的啼叫声。他找了一家常来吃喝的小酒馆,把马车赶到后院,交给店家小二安排喂马,把包裹卸下小心的拿进屋里放到桌子上,要了些酒菜,边吃边等大家来汇合。直到日上三竿的时候,几位乡亲的马车才匆匆来到。董琮招呼大家进屋坐下又要了一桌酒菜后,把晚上的事情一说,但是捡到包裹的事情他没有和大家说起。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其中一个人说:“今早晨我们出来的时候,我去你家喊你,婶子说你好像半夜三更的就出去啦!她睡得迷迷糊糊,也没有记住你啥时候走的。

大家一起上山,在石窑场各自装好马车,一看天色尚早,就都回大车店休息去了,准备明早返回。董琮因为心事重重,告诉大家先休息一会儿,晚上一起吃饭。就只身来到不远的“西山老母庙”上香去了。庙里的道人告诉他:“昨晚老母托梦,告知今天你来访之事。你们家几世忠厚善良、勤劳本分,虔诚供奉老母,是老母显灵助你。希望你今后更加善待双亲、悉心教化儿孙,日后定出显赫之人。”董琮再三拜谢,又捐了些散碎银两后回到大车店。

转天和大家一起回到开口村,董琮如老道所瞩,在家中扩建佛堂,虔诚供奉西山老母。对父母精心赡养,又请了私塾先生教授子女读书,后来他的儿子董芳春(开口董氏第十四代)字如皋,聪慧出众,年方少即考中廪贡生员;他的孙子董宪周(开口董氏第十五代)字硕甫,文武双全、义薄云天,成为中国北方翻子门派主要代表、翻子拳、少林拳武术宗师,威名震河朔,神拳誉京南。他的后裔子孙至今仍承继祖德遗风,祖德高远,熠熠生辉。有道是:

董氏家传故事篇,
好人好报总平安。
枝繁叶茂勤为径,
风展旌旗荷淀帆。

董三彪名讳叫做董道善(1871~1943)同样也是雄县一名翻子拳武术家,因叔伯兄弟中排行老三,人又长得虎背熊腰、高大威猛而得名。董道善同治辛未年生于雄县开口村一个赫赫有名的武林世家,他的祖父就是,少林拳、翻子拳武术一代宗师董宪周(1797~1889)。道善的父亲名叫董应(1826~1903)字振伦,为宪周长子,翻子拳武术家。

董道善自幼随父亲董振伦习武,又深得祖父董宪周真传,武功造诣颇深,又天生神力、好交仗义,在方圆百里名气很大。

据开口村老人回忆,董道善喜欢早起练拳,他在院子里打拳,在墙外街上路过的人们都能听到嗡嗡响动;担水路过,桶中水都被震出水花。村中的孩子们有时爬上墙头看他打拳,他一跺脚即把墙头上的人震落下来。

一次他应邀带开口村音乐会去鄚州大庙演出,有一个当地泼皮和一位戏团的武生打架,武生失手将泼皮打死。有人跑去官府报案,眼看庙会的戏是唱不下去了,众多看戏的人们吵吵嚷嚷,场面就要失控。戏团老板急得团团转,找到董三彪求他想办法解围。董三彪大手一挥说到:“尔等尽管唱戏演出,官府的事儿我兜了。”于是他对过来缉拿凶手的衙役们说道:“人是我打死的,好汉做事好汉当,我跟你们去县衙见官。”衙役们都认识他,也不好意思给他上枷锁,便找了两个人抬起那个泼皮,拱手道:“那就烦劳三爷跟着走一趟吧。”好在到县衙不久,那个泼皮醒了过来对县太爷说明,打昏他的是一个武生,不是董三彪。县太爷问他,人不是你打死的,你为什么要承担责任,董三彪说,这么多人来赶庙会、看戏,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戏团老板是我的朋友,朋友有难我不能不帮。

鄚州城里有一个地痞,外号“三秃子”,心狠手黑,纠结了一拨人专门欺压良善,胡作非为,还经常到一家赌馆耍钱,赢了拿走,输了赖账。赌馆的老板和董三彪是好友,这年冬天请他来处理这个事情。董三彪来到赌馆和几个人一起打牌,“三秃子”凑过来看热闹,董三彪抬眼看到他就顺手拿去烟袋锅说到:“三秃子,给三爷点袋烟。”“三秃子”是外号,人们都是喊三爷,还没有人敢当面叫“三秃子”。“三秃子”心里就明白了几分,他袖口一挽,伸手从炉膛里抓起一个燃烧的煤球说到:“三爷,给您老点上?”董三彪却放下烟袋锅,撩起大褂一拍大腿说到:“给三爷先放这,赢了这把牌再点。”燃烧的煤球在董三彪大腿上滋滋作响,裤子烧出一个大洞,大腿处也烧出血肉模糊一个窟窿。再看董三彪面不改色心不跳,若无其事的继续打牌。不一会儿煤球被血肉浸灭,便又对已经惊慌失措,抖着一支手的“三秃子”喝道:“灭了,再给三爷拿个火。”“三秃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嘴里连声道:“三爷饶命吧!以后再也不敢了。”果然自此以后,鄚州城再也看不到“三秃子”一伙儿胡作非为了。有诗赞曰:

熊腰虎背董三彪,
替罪扶危仗义交,
烤腿燃煤谈笑对,
达人舍己胜拼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