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永春白鹤拳理论

永春白鹤拳理论

《永春白鹤拳的理论》

(―)论气

练拳贵乎有气,要气聚丹田,三关发气,气势贯透,以气催力。

永春白鹤拳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气力浑然一体。要意守丹 田,以意引气,以关发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以气催力,以声助力,吐气生威,发 声壮势。它的调息呼吸法为腹式的逆呼吸法,即鼻吸口呼,吸气时小腹(丹田)提 起,气冲丹田;呼气时小腹放松沉落,气沉丹田,意守丹田。《白鹤拳家正法》曰: “呼风则气伸,吸气则力生,人无气必死,山无气必绝,气力不足,英雄何在? ”说明 了气的重要性。要求“呼吸之声,必须从丹田发出”,要“头项提正,胸庭献开,去路 大条(呼吸通畅),中气开通,开倒(出手收手出入)出力,才不致受郁”。在呼吸时 腹边力横收,丹田力提起坠落,练久即能提肠束气,内力随气而生、随意而发。

在进行“吞(收入)”“浮(上浮)”的动作时吸气,进行“沉(下沉)”“吐”(发出) 的动作时呼气;在动作转换过程中,或进行躲闪、进退的瞬间吸气;在进行连续 攻击的动作时,自然闭气(聚气);在运劲发招的瞬间呼气,在发猛劲时以关节发 气,吐气生成,以气催力,以声助力。

《桃源拳术》曰:“出足手则气呼出,便无凝滞,收入则气吸入,呼出吸入住蓄, 力气无少松,敛合五肢练为一块之势”“束落则脚身腰腿手指皆随气吸入而沉落” “出则遍身随气而呼出,其势如虎屈伸之状,雄健难当,蓄如猫伺鼠之状,安静沉 固”“胸喉放空,气力住在脐下(丹田),沉寸顺其自然呼吸之气”“手出身沉落,后脚 节寸起,腰腿束落,力从脚底发起,谷道推紧,肩臂运出,其胸喉牙关放空,用心神 贯注,所谓一则动气,二则动志也”,是为意气力之合成者。

所谓的“内”,即是指大脑思维的•,意”和由先天之精化生水谷精微充养、自然 界清气合化而来的“气”,意即意念思维,气即真气,乃玄元之“煞”,为一种只能领 悟、不能眼见的无形物质。所谓的“外”,即是指达于肌肤之“力”和发于瞬间之 “劲”(爆发力)。力即固有的抗衡力,劲即是饱满刚脆之活力。《白鹤拳家正法• 开拳秘诀总论》曰:呼吸时气“乃心主宰,是头胆叫应”,要神静、气静、体静、安静, 凝神聚气,排除外念,以意念引导气的运行,做到“其意守于丹田,其气发于丹田”。

(二)论势

练拳贵乎有势。势即步马架式、身体气势、动作规格,然后可以借势用法,而 外御其侮,内练其功,此即所谓筋骨皮、精气神、势力功也。势法精熟,拆打随心, 千门归于一路,万变不离其宗。

练势贵乎有本。本,即着力于基本功的训练。有势始能化法,必须势法相兼, 方能克敌制胜。基本功即是“战法”,基本功架为“体”,实战技法为“用”。大凡初 学南派武功者,都非常重视“三战”的训练。

习练永春白鹤拳,“必以三战为先,端正为务,然后练其筋骨出力,手足相应”。 三战之习练,初看乍似简单,实际上有其至精至微之内涵。它要求动作的动静来 去,呼吸叫应,运气发劲,都要与全身各部位、进退各势法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 首先要头正颈直,下颔内收,身体上下平正顺直,眼力左右随视观顾,然后出手筋 节和顺,脉络贯通,势力沉推,灵活运用。不能紧张乱用僵力,使气力停滞涨憋,无 法与身腰胯腿互相照应,而造成上部涨滞,下部空虚,差阴阳失子午,露破绽现空 门的败势。

归纳起来,有4种头身手脚力势法度必须加以强调。

第一,要求头颈提正。

头为一身之主,一身要归于端正,斯文一体,子午捧定,凝神聚气。要求头项 天平(前额),上顶硬正,下颁内收,面对前方,牙关放宽,眼观手尾,气随手出,眼神 藏守,四面观瞻,耳能闻风,八方谛听.下须直坠顶力向上聚于百会,头有如顶载石 磨直力向上之意念。

第二,要求胸部献开两肩沉落。

胸部要挺起献开,口内舌尖抵在上颛处。咽喉、丹田之气提起,与小腹连成一 条畅通气道,有利于呼吸和发力。两肩要向后展开沉落,背后两肩胛骨向脊椎骨 后收裹紧,要有盖护膏肓穴之意,两肩要有承载千斤重力之势态。脑后大椎骨要 沉落,由上而下直行插串,尾椎骨收束敛合。身腰前之膀胱要提,气力聚于丹田, 全身不能倾斜摇动,腰肌与背肌裹紧,形成一个整体。练得久之,能悟出道理,就 能提裆束气,前起后落,互相照应.就会做到“提膀胱、起丹田、献八卦、落大椎、插 腰力、推尾椎”,自有气势雄浑沉推如虎之势。

第三,要求两脚成“不丁不八”之状。

两脚承载全身之力,为全身之根基,力量之源泉。在基本功训练中,要求以 “不丁不八”的中盘马势为主,即“前三后七马”。后脚上直下曲,载身坐住后脚,承 载全身重量十分之七;前脚上曲下直如犁头之正朝向前方,承载全身重量十分之 三,两膝头应朝前,不可曲入开出。出脚马时关节放松,自然而出,做到“出脚身不 觉”;脚一着地,五趾随之贴紧地面,两脚之前趾与后跟落力贴地拧紧,即“四点金 落地”,时两脚掌心涌泉穴就会随之贴地,使重心降低,此时有应力(回力)推起,与 胯部落力呼应。两腿内侧肌束向上收提,向后裹紧,外侧肌束配合向后裹紧而向 下沉落,此时脚马力势上提,身腰力势沉落,其势久练,即如落地生根一样稳固。 全身乘势发力,手动而脚进,脚进而手动,起落叫应,手脚协调。“如手动而脚不进 则无力,脚进而手不动则无势,无力不能伤人,无势反被人伤”,这是手脚相应其势 不可有所差失之道理。

第四,要求两手用“昭阳”之势。

两臂各分有3节,肩关节称为上节.肘关节称为中节,腕关节称为尾节。肩关 节以下至肘关节以上称为内节,肘关节以下至腕关节以上称为外节(亦称为“桥 手”),腕关节以下至五指尖称为梢节。

上节要求沉肩,中节要求吞坠,尾节要求灵活,有如“猛虎擒猪、蛟龙戏水”之 势。内节要求练得硬如铁,外节要求练得软如绵,变化灵活,梢节要求练得像糖似 胶如泥一样,一黏即着,如“猛虎洗爪”一样钳抓有力,5个手指在着势时要像铁条 一般坚硬。

内、外、尾3节之肩髓、肘凹、合谷3穴称三池部位,亦称三井,要顶天向上, 即所谓“井井朝天”“三壑朝对气以关节为门户,以手指为枝叶,两手掌心朝阳, 阴阳互换.以昭阳手为势,借势化法,不论一手还是两手,都要能做出上下左右 出入6种变化之攻防动作,这就是“六门”。

出手要如刀刃之锋利,能断筋碎骨,拳掌入肉,指肘窜心。出手时要如“弓弩

射箭、铳弹出口”之快速,来去无影。左手接敌,右手策应;右手接敌,左手策应,如 “父子相随”之状。要遇到空门则过,遇到破绽则入,一切均要遵循从“子午”中线 而变化。两手一动,便要一齐用气发力,“气顺不带火(停滞),化气自然而出”。手 节接承全身各处之力,与脚掌心和手掌心互相叫应贯连,这样,对敌接手,就如鸿 毛之轻;假如用力不齐,勉强而为,对敌就如泰山之重。

(三) 论劲

练拳贵乎有力,尤贵乎有劲。劲者乃离心力、螺旋力、震颤力、弹抖力、甩掷 力、弹击力、穿透力等之合力总谓,始终要达到具有深度杀伤力的效果。

永春白鹤拳最讲究“寸劲节力”,认为它是一种心法升华。所谓“寸”者,不满 尺也,即是短劲。劲有长短之分,又有明暗之别。长劲明劲乃显现于体外,属刚, 明显可见;短劲暗劲乃穿透于体内,属柔,触及始觉。刚之明劲练至精熟,可随时 顺势柔化施放而发,在极小范围内于瞬间转化,发出杀伤力大、速度快的暗劲,在 外人虽未之觉,而他人已受之深,这就是拳家崇尚柔化、追求寸劲奥秘之道理。

练拳时一招一式,循规蹈矩,身体步武,势达力串;一拳一脚,顺理成章,劲力 饱满,气贯神连。练至行云流水,随心所欲,可以使劲蓄于身腰,发于臂手,达于腿 脚,触于肌肤,以至于随时随地瞬间发出,而取得最佳的技击效果。

短劲暗劲是长劲明劲由刚入柔臻化之结果。习练时形神意气兼有,舒展自然 大方,进退有度,起落得宜,一由心意主宰,劲发骤然,气不上浮,形不外露,气到劲 到,入心窜骨。

寸劲节力为永春白鹤拳之最终追求,能掌握领悟劲力之应用,可收事半功倍 的效果,使劲力发挥到极致。

(四) 论交手

永春白鹤拳有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技术内容,首先要求在思想上有高度的技 击意识,“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对敌“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破敌似攻关斩 将,轮番上阵,一以继之,不留余地;视敌“尚有大关,不可儿戏”,要充满敌情观念, 不能有任何轻敌麻痹思想存在,强调要有能打敢打之顽强拼搏取胜之精神。

在技术战略上要藐视它,对敌,’如对鸿毛之轻”;战术上要重视它,对敌“如 对泰山之重”;精神上要高度集中,要胆壮、神足、心灵、智巧、目锐、技变,“所谓 用志必坚,乃凝于神是也”。

在交手时,应先观其地势,后察其人形,审其虚实,识其心绪,如未来知去,知 进退、知高低、知变化,可行则行,该止则止。对敌左右须防追赶,前防诱敌,后防 埋伏,必须用吞吐沉浮之法,刚柔相济之理。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他鼻能知 他人之动静,观其身而知他人之手足。动静来去,逢刚则柔,逢柔则刚,遇空则入, 遇门则过,有桥过桥,无桥生桥,内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刚柔相济之机.出其不 意,攻其不备所以无所畏惧。这全在于千门归于一路(中路)之道理。

在交手时需破解他人.虽然已有横直斜侧之法,但还需要用消(鼓闪)、迭 (连续)、收(吞守)、除(断离)、展(幅度)、转(圆化)、反(逆势)、侧(顺势)之法。 在这八法之中,互相转化运用,相凑成法,而自己子午不失,认定生门死路,分别 出手,即能防引接破。八法之中尤以“展”法最为讲究,“展”法要求有子午能变 化,要求动作有幅度、有规矩、有力度、有速度。交手时,一动身腰蓄势,全身各 处应接出力,达到“刚柔相济化”裕如运用,这就是“八法”。

在技击上应以“后人发,先人至”为原则,即发在他人之后,至在他人之先;以 “雷电风雨”为准绳,出手时如雷鸣电闪,迅雷不及掩耳,似暴风骤雨,连续狂风逐 浪;强调“风雨”二力,风无影而雨有形,以静待动,谓之“雨力”,以动引静,谓之“风 力”,风雨认真,灵活运用;而这“风雨”二力都必须从“云头”(身腰)里来,即身腰沉 静,一推而出,就是“云头”。此时有缘有本,有枝有叶,清浊黏季离自然分清,对敌就 会像探囊取物一样,处处得手,也就会达到势如破竹、克敌制胜之技击效果。古人 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磁基,不如待时”,这正说明了乘势(动)与待时(静) 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运用“风、雨、云”三力的重要性。

具体说来,交手时可先破其手,又可斩他穴位,亦可断其筋骨,使其无所出力 而入之。要遇空(破绽)则打,逢门(左右中)则过,遇桥则断,步步先顾自己,后取 他人,见动则取中门.一气行力,乘隙而入,使其要来而无门可入,我要去则得心应 手。在交手之中黏能勰.耦能黏,从中分辨虚实清浊。

俗谓人之两前臂为“桥”,也叫“桥手”,两“桥”相接叫“黏桥”,两“桥”相离叫 “藕桥”,破解叫“断桥”。“桥”是永春白鹤拳对于手臂的固有称法。在交手时要遵 循“有桥就桥势,无桥自作桥,引人过桥已自过,有人过桥须断桥”的原则;在攻防 变化过程中,应掌握“见力生力,见力弃力,见力借力,见力化力”的理念,通过“听 力(听劲)”,觉察出敌力的虚实、大小、方向,自己及时产生新力,放弃无法抵御之 大力,运用物理力学、圆弧切线、杠杆原理,用“横中直、直中横”,横直互生、互化、 互依、互破的原理,因势利导,以“四两破千斤.丝线拉龙船”之灵巧手法,移动敌身 重心,转变敌力方向,变出化解攻防之势•转不利为有利,以小力胜大力,反复循 环,顺逆生克,灵活变化,乘时而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总而论之,接敌交手,不外恃乎子午中正;发力用劲,不外赖乎腰肩腿节。一 要有胆,二要有智,三要用势,四要用力(劲),有谓是胆从智生,势从智出,力从势 用,熟以生巧.拆打由人,自能千变万化,故是“心灵智巧目力技功”之体现。这只 是一个道理,不是窍门,明白了道理,还要靠自己领悟,勤加究勘,精练不懈。所以 说接敌交手之法,全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因素第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